首页 >> 古诗文 >> 读邸报原文 诗词名句

读邸报

作者:裘万顷 朝代:宋代

读邸报原文

纷纷天下事,翻覆良难期。
不知窈冥中,主张者云谁。
工拙判两涂,人谋岂容施。
得非欲平治,机缄遂潜移。
目前三四公,并用无一遗。
毋嫌滞一州,民实邦之基。
乡来番江头,亲见国子师。
德行渊与骞,千载如同时。
斯人使临民,儿不赖母慈。
人言致泰和,须索登臯夔。
位崇泽斯均,否则失所宜。
天乎傥人从,何时可臻兹。

诗词问答

问:读邸报的作者是谁?答:裘万顷
问:读邸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裘万顷的名句有哪些?答:裘万顷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翻覆

(1) 使从直立的、水平的或正常的位置上倾覆

车辆翻覆

(2) 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天地翻覆

(3) 来回翻动身体

夜间翻覆不能眠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冥中

阴间,迷信谓人死后灵魂所在的地方。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治平 中, 黄靖国 死,见冥中数狱吏指一所曰:此 唐 武后 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蔡必昌》:“ 蔡太守 必昌 任 四川 重庆 守,云能过阴间,预知冥中事。”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又烧纸锭,先在冥中存储。”

主张

(1) 提倡;扶持;对某种行动提出见解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 见解

这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两种主张都有道理

(3) 主宰;作主

工拙

犹言优劣。《吕氏春秋·知度》:“若此则工拙愚智勇惧可得以故易官。” 唐 黄滔 《唐昭宗实录》:“明试殿庭,题目尽取於《典》《坟》,赋咏用观其工拙。” 茅盾 《<子夜>后记》:“我不遑再计工拙,就靦然出版了。”

人谋

(1).谓与众人商议谋划。《易·繫辞下》:“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王弼 注:“人谋,况议於众以定失得也。” 孔颖达 疏:“谓圣人欲举事之时,先与人众谋图,以定得失。”

(2).众议;人的谋划。《后汉书·光武帝纪赞》:“灵庆既启,人谋咸赞。” 唐 杜甫 《石犀行》诗:“先王作法皆正道,诡怪何得参人谋。”

(3).指人为的努力。《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曹操 比於 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 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得非

犹得无,莫非是。《魏书·郭祚传》:“ 祚 曰:‘高山仰止。’ 高祖 曰:‘得非景行之谓?’”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得非 玄圃 裂,无乃 瀟湘 翻。” 清 洪昇 《长生殿·雨梦》:“呀,何处歌声,凄凄入耳,得非梨园旧人乎?”

平治

(1) 治理;整顿

平治水土

(2) 太平安定

机缄

(1).机关开闭。谓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力量。亦指气数,气运。《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成玄英 疏:“机,关也;缄,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览明达之抚运,乘机缄而理默。”《隐居通议·古赋一》引 宋 傅幼安 《训畬赋》:“妙造化之机缄兮,极上蟠而下际。”

(2).犹隐藏,静止。 明 吕坤 《答康庄衢礼部》:“遇事要活泼,如走盘之珠;机缄要深沉,如在璞之玉。”

(3).犹关键。指事物变化的要紧之处。 黄远庸 《政局之险恶》:“盖彼中虽包罗万有,而能识今日之潮流及机缄所在,以勇於建言者盖亦鲜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四:“这些虽是很简短的文字,实际却道破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机缄。”

(4).犹机械。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夫兴起之由,则原于外者,为大势所嚮,胥在平庸之客观习惯,动不由己,发如机缄,识者不能堪,斯生反动。”

潜移

悄悄的变化,无形中的变化

潜移弗知。——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目前

当前,现在

目前我掌握的材料

三四

(1).犹言再三再四。《北齐书·崔逻传》:“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2).表示为数不多。 宋 欧阳修 《归自谣》词:“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

并用

同时使用

手脚并用

乡来

往昔,过去。乡,通“ 向 ”。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洗搨其文,于‘门’下见‘卒’字,‘亭’下见‘长’字,皆乡来搨本所未见。”

江头

江边,江岸。 隋炀帝 《凤艒歌》:“三月三日向江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唐 姚合 《送林使君赴邵州》诗:“江头斑竹寻应遍,洞里丹砂自採还。” 元 沉禧 《一枝花·咏雪景》套曲:“这其间江头有客寻归艇,我这里醉里题诗漫送程。” 苏曼殊 《碎簪记》:“又明日为十八日,友人要余赴江头观潮。”

国子

(1).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郑玄 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刘书年 《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国子弟。”

(2).指国子学。《北史·儒林传论》:“ 明 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及迁都 洛邑 ,詔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隋书·韦艺传》:“ 艺 字 世文 ,少受业国子。”《新唐书·百官志三》:“﹝国子监﹞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国子监之讹》:“ 汉 以前,统名太学…… 晋 咸寧 间,始专名国子, 隋 又改学为监。”

德行

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你看他那个德行

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同时

(1) 同时代;同一时候

同时发生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2) 并且

任务艰巨,同时时间又很紧迫

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临民

治民。《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后汉书·崔寔传》:“初, 寔 在 五原 ,常训以临民之政, 寔 之善绩,母有其助焉。”《宋书·刘道彦传》:“善于临民,在 雍 部政绩尤著,蛮夷前后叛戾不受化者,并皆顺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视令而大駡曰:如此憒憒,何足临民!”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呜呼,古之临民者,一 * 也。”

不赖

不错,好。方言

郭全海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常常觉得这个好,那个也不赖。——周立波《暴风骤雨·分马》

母慈

(1).母亲慈爱。《书·康诰》“天惟与我民彝” 孔 传:“天与我民五常,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唐 杜甫 《遣兴》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2).指雌性动物对幼仔的爱。 唐 白居易 《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言致

言语的情趣。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兗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致。”按,《艺文类聚》卷九一引作“言智”。

泰和

(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 * 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须索

(1).索取;勒索。《旧唐书·裴度传》:“宣徽院五坊小使,每岁秋按鹰犬於畿甸,所至官吏必厚邀供餉,小不如意,即恣其须索,百姓畏之如寇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赐宴罢,有 振武 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 * 入斫 圣美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自与 辽 通好,其接受使人皆自 京 差三番使臣,沿路州军,困於须索。”

(2).必须,须要。《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拟铺鸳被,把人尤泥,须索琵琶从理。”《宣和遗事》前集:“休要忘了东岳保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箇。”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今日亲家请俺两口儿吃酒,须索走一遭去。” 明 康海 《粉蝶儿·代友人宦邸书怀》套曲:“论孤高须索向 青门 学种瓜,论读书怎可似 庄周 言飘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今日约到冶城道院,同看梅花,须索早去。”

(3).一定,必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日晚了,不能转回,明晚须索来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且放下心,须索好音来也。”

否则

如果不是这样,就…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清· 方苞《狱中杂记》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所宜

适宜;妥当。《书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汉 应瑒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 唐 韩愈 《举张正甫自代状》:“可谓古之老成,朝之硕德,久处散地,实非所宜。”

人从

从人,随从的人

如今再去要他这园,不肯时,多叫些人从将花木尽打个稀烂,方出这气。——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何时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张孝祥,朝代:宋代
    曾到蕲州不,人人说使君。使君才具合经纶。小试边城、早晚上星辰。佳节重阳近,清歌午夜新。举杯相属莫辞频。后日相思、我已是行人。
  • 作者:佚名,朝代:宋代
    这炷名香,天然清秀,生于象帝之先。金炉焚处,袅袅起祥烟。不是沉檀乳降,亦不是、四和龙涎。括来献,先贤后化,五祖大罗天。此香灵妙处,遍周法界,气味真全。开人鼻窍,入至通玄。愿八荒四海,同*至化,道气绵绵。从今后,一人有庆,万万余年。
  • 作者:滕岑,朝代:宋代
    嵇康故人达,醉中凛英姿。因送孤飞鸿,手抚枯桐枝。聊将弦上意,寓此胸中奇。才高身不容,谅非人力为。麟伤终可叹,龙化真难羁。
  • 作者:吴融,朝代:唐代
    僧中难得静,静得是吾师。到阙不求紫,归山只爱诗。临风翘雪足,向日剃霜髭。自叹眠漳久,双林动所思。
  • 作者:何瑭,朝代:明代

    十里云霞锁洞天,灵踪千古尚依然。

    老君池水深春雨,黄帝松阴暗晓烟。

    盘谷断碑芳草外,玉川茅屋野花前。

    别来胜景应如昨,归去繁霜惧满颠。

  • 作者:郑刚中,朝代:宋代
    茅屋三间书掩扉,遮藏足得讼前非。雨馀燕踏竹梢下,风动蝶随花片飞。闲自钩帘通野色,时因酌酒见玄机。思乡化作身千亿,底事柳侯深念归。
  • 作者:马钰,朝代:元代
    丘与马,入道绝贪求。欲报师恩常念念,三年守服岂能休。何处好藏头。旧居址,深谢许同修。但愿我公同我志,同心同德做同流。同步访瀛
  • 作者:释怀深,朝代:宋代
    标签:寒山寺

    伤嗟富贵家,杀害无虚日。

    食羊割奶膀,烙鳖呼卒律中出,累年方死。)。

    物有千般痛,汝无一念恤。

    福力忽然终,黄连犹是蜜。

  • 作者:敦煌曲子,朝代:唐代

    煞缚熟持三五度,也合知甘苦。

    累经着棒更赔钱。

    渐渐软如绵。

    识字少年抄取读,长智多风俗。

    总是南宗内教言。

    原自善根源。

  • 作者:克符道者,朝代:唐代

    五天慈雨细,师得润禅林。

    碧眼千灯印,清源一派心。

    有涯来夐远,无底更深沉。

    别嗣曹溪后,众人仰德音。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