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过原文
延寿仿六和,将成自颓堕。
梵寺肖报恩,复不戒于火。
初意缘祝釐,佛力资善果。
虽弗事徭役,䆒属勤工作。
慈寿天地同,宁藉象教夥。
此非九仞亏,天意明示我。
一念敬怠间,圣狂分右左。
无逸否转泰,自满福召祸。
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
惟是回禄延,遗迹春明颇。
聊将剔灰烬,率与除壒堁。
苟完仍旧观,地因邻馺娑。
罢塔永弗为,遂非益增过。
志兹能改心,讵云君子可。
诗词问答
问:志过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志过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九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七
2. 万寿山延寿寺后曾拟建六和塔
参考注释
延寿
长寿;延年
六和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 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之二:“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颓堕
谓精神颓废衰惫。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泊与淡相遭,頽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於书得无象之然乎?”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三》:“为政而至於不为民信,则号令日轻,纪纲日弛,赏不足劝,而罚不可惩,委靡頽堕,无事不能立矣。” 清 黄宗羲 《万贞一诗序》:“彼以为温柔敦厚之诗教,必委蛇頽堕。”
颓败崩溃。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徧询 谢茂秦 葬处,得之南门外二十里,见小冢頽堕荒草中,为赋诗弔之。”参见“ 頽隳 ”。
报恩
报答所受到的恩惠
初意
原先的意愿。 唐 郑谷 《寄赠蓝田韦少府先辈》诗:“馆殿非初意,图书是旧贫。”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作文自出机杼难》:“ 补之 因重作亭,且为之记……易而为赋,且自序云:‘或请为记,答曰:赋,可也。’盖寓述作之初意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月餘而归,甚违初意,咨嗟马上,嗒丧若偶。”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三月二十二号》:“今天不幸我却违背我的初意了。”
佛力
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善果
佛教语。谓依善业所生之善妙结果。《涅槃经·梵行品六》:“汝父先王若无辜罪,云何有报? 频婆娑罗 於现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恶果。”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鬼神》:“既丰溢,即思善果,往往捐金佞佛,剏寺建像极侈。”《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我身没有子嗣,多因前生不曾修得善果,所以今世罚做无祀之鬼。”《红楼梦》第一一五回:“那里象我们这些粗夯人,只知道讽经念佛,给人家懺悔,也为着自己修个善果。”
徭役
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工作
(1)
(2) 土木工程的兴建
大桥的修建工作开始了
(3) 操作,做事
努力工作
计算机正在工作
(4) 制作
工作精密
(5) 业务;任务
纺织工作
工作负担太重
(6) 职业
找不到工作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象教
释迦牟尼 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称佛教为象教。 南朝 梁 元帝 《内典碑铭集林序》:“象教东流,化行南国。” 唐 王维 《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男以无双令德,降帝子于凤楼;女则第一解空,归法王之象教。” 宋 陈师道 《游鹊山院》诗:“顿慑尘缘尽,方知象教尊。” 陈独秀 《吾人最后之觉悟》:“ 魏 晋 以还,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导见。”
九仞
六十三尺。一说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极高或极深。《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簣。” 孔 传:“八尺曰仞。” 陆德明 释文:“七尺曰仞,一云八尺曰仞。”《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赵岐 注:“軔,八尺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没地无慙,顾九仞之深可匿。” 宋 叶适 《何伦秀才亲丧不能举》诗:“何当深九仞,更与崇四尺。” 郭沫若 《谢陈代新》:“说了一句外行话,敌对者会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天意
(1) 上天的意旨
(2) 帝王的心意
明示
明确地说出;明确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明示后学
一念
(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无逸
(1).不贪图安乐。《书·无逸》:“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卢谌‘感交’》:“自顾非杞梓,勉力在无逸。” 章炳麟 《訄书·原变》:“以是为忧,故‘无逸’之説兴,而‘合羣明分’之义立矣。”
(2).《书》的篇名。《书·无逸序》:“ 周公 作《无逸》。” 孔 传:“中人之性好逸豫,故戒以《无逸》。” 明 李东阳 《元日早朝》诗:“拟将《无逸》陈 周 戒,咫尺君门奈远何?”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至於《无逸》开奏议之先,《金縢》啟哀册之体。”
自满
自以为满足;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
自满的人,那些爱自己爱得很深却爱得不太明智的人
召祸
招来灾祸
言有召祸,事有召辱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
异宜
谓所宜各不相同。《礼记·王制》:“民生其间者,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以实理宽急论辨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再抒鄙怀》诗:“所宗既不同,所得亦异宜。” 章炳麟 《文学说例》:“械器舆服,古今异宜,亦不得代。”
窣堵
见“ 窣堵波 ”。
回禄
相传为火神之名,引伸指火灾
禳火于玄冥、回禄。——《左传·昭公十八年》
小心火烛,慎防回禄
天降回禄
遗迹
前人留下的痕迹
瞻顾遗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春明
(1).春光明媚。 元 陈世隆 《北轩笔记》:“当春明之际,卉木繁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魏文靖公》:“偶见 黄子久 画《沙磧图》一卷,卷尾有 文靖 题诗云:‘江村望极际春明,匝地人家唤欲譍。’”
(2).即 唐 都 长安 春明门 。因以指代京都。 清 吴祖修 《书梅村诗后》诗:“梦回龙尾醒犹残,重入 春明 兴转阑。” 清 顾炎武 《与苏易公》:“即至 春明 ,料必上陈情之表。”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三年皮骨走峥嶸,梦到 春明 身已轻。”参见“ 春明门 ”。
(3).指仕宦。 清 钱谦益 《寄长安诸公书》:“春明之梦已残,京华之书久絶。”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何必于役道途,再作春明之梦。”
灰烬
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
化为灰烬
苟完
大致完备。《论语·子路》:“子谓 卫 公子荆 :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宋 苏轼 《超然台记》:“於是治其园圃,絜其庭宇,伐 安丘 、 高密 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顺逆由天,屈伸以理,或直节以孤标,或委蛇而受訾,彼樛曲之苟完,非本愿之得已。”
旧观
旧时的样子
馺娑
(1). 汉 宫殿名。《汉书·扬雄传上》:“穿 昆明池 象 滇河 ,营 建章 、 凤闕 、 神明 、 馺娑 。” 颜师古 注:“殿名也。”《三辅黄图·建章宫》:“ 馺娑宫 。馺娑,马行疾貌。马行迅疾,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 明 沉梦麟 《和邵山人》:“白头却忆观光日,曾赋 神明 与 馺娑 。”
(2).迅疾貌。 清 王夫之 《南岳赋》:“翩馺娑其归翰,盘容与而整翮。”
(3).众盛貌。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至 刘梦得 ,而后宏放出于天然,於以扬扢性情,馺娑景物,无不宛尔成章。”
遂非
坚持、掩饰错误。《后汉书·蔡邕传》:“ 董公 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公孙述志》:“﹝ 公孙述 ﹞而矜愚遂非,何其顽哉!” 唐 陆贽 《论宣令除裴延龄度支使状》:“ 裴延龄 僻戾而好动,躁妄而多言,遂非不悛,坚伪无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厘正历法》:“时 胡忠安 濙 久位春卿,亦附会执奏,盖以身主其事,不免护前遂非,其如 景帝 圣明不可面欺何!”
改心
转变思想、态度。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吴王 谓 范蠡 曰:‘……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 越 归 吴 乎?’”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 宋 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红楼梦》第九二回:“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今儿他来了,妈问他怎么样。要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作者想在这一部里描写地主们改心向善,然而他所写的理想人物,毫无生气。”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