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崇清陈侍郎五首原文
太学修名立,甘尔晚节香。岿然周天老,好在鲁灵光。
余庆沧浪水,清规寿俊坊。
典刑今可挹,通德合名乡。
诗词问答
问:挽崇清陈侍郎五首的作者是谁?答:王迈
问:挽崇清陈侍郎五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迈的名句有哪些?答:王迈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太学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修名
(1).美好的名声。《隋书·列女传序》:“其修名彰於既往,徽音传於不朽,不亦休乎!” 明 刘城 《秋怀》诗:“惟有修名在,千秋不可欺。”
(2).匡正名分。《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 韦昭 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3).循名,依照名称。《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4).加强修养以求名誉。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当今之士隐居篤学、修名砥节如 湖州 唐子 、 平凉 赵子 辈者,凡若干人。”
(5).谓置备名帖,以作通报姓名之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识轻服而不识主人,则不於会所而弔,他日修名诣其家。”
晚节香
宋 韩琦 《九日水阁》诗:“随惭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后诗人常以“晚节香”颂菊。 清 赵翼 《管公祠看菊》诗:“吾特取其晚节香,不与羣卉共荣悴。”也用以称人到晚年仍有很好的节操。
岿然
高高挺立而显得稳固的样子
岿然不动
岿然独存
天老
相传为 黄帝 辅臣。《韩诗外传》卷八:“﹝ 黄帝 ﹞乃召 天老 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 天老 而友 地典 ,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李贤 注:“《帝王纪》曰:‘ 黄帝 以 风后 配上台, 天老 配中台, 五圣 配下台,谓之三公。’”后因以指宰相重臣。 唐 杜甫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论。”
好在
幸好
好在他伤势不重
鲁灵光
见“ 鲁殿灵光 ”。
余庆
(1).指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易·坤》:“积善之家,必有餘庆。”《南史·齐高帝诸子论》:“ 梁武 革 齐 ,弗取前辙, 子恪 兄弟,并皆録用,虽见 梁武 之弘裕,亦表 文献 之餘庆。” 清 钱谦益 《太仆寺添注卿管京营少卿事毕自严授中大夫祖母王氏仍前赠制》:“偕老难见于百年,餘庆有光于奕世。”
(2).指行善积德,造福子孙。 晋 潘岳 《西征赋》:“惟 泰山 其犹危,祀八百而餘庆。” 唐 卢纶 《纶与吉侍郎中孚等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俱沉下泉畅博士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兼寄夏侯侍御审侯仓曹钊》诗:“郎中善餘庆,雅韵与琴清。”
沧浪
(1).古水名。有 汉水 、 汉水 之别流、 汉水 之下流、 夏水 诸说。《书·禹贡》:“ 嶓冢 导 漾 ,东流为 汉 。又东为 沧浪 之水。” 孔 传:“别流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夏水》:“ 刘澄之 著《永初山川记》云:‘ 夏水 ,古文以为 沧浪 ,渔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 沔 , 沧浪 之烟雨, 鸚鵡 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
(2).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 李善 注:“ 孟子 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 清 毕沅 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 清 龚自珍 《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苍色的水。 唐 韩愈 《合江亭》诗:“长綆汲沧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 华硕宣 ﹞《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 唐 寒山 《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鷦鵊在沧浪。”
(4).形容头发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苏郎中惊斑鬓之什》:“遶鬢沧浪有几茎,珥貂相问夕郎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关河 泱漭连兵气,齿髮沧浪寄病身。”
(5).《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
清规
佛教中僧尼必须遵守的戒规
典刑
(1) 常刑
(2) 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通德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