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和叶先生见寄原文 诗词名句

和叶先生见寄

作者:吴芾 朝代:宋代

和叶先生见寄原文

春到山城花木深,兴来谁与共登临。
空惊节物催人老,强对芳菲索酒斟。
已喜筠筒先见寄,更闻藜杖欲相寻。
劝君未用忙归去,要向樽前话寸心。

诗词问答

问:和叶先生见寄的作者是谁?答:吴芾
问:和叶先生见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吴芾的名句有哪些?答:吴芾名句大全

吴芾和叶先生见寄书法欣赏

吴芾和叶先生见寄书法作品欣赏
和叶先生见寄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山城

(1).依山而筑的城市。 北周 庾信 《奉和泛江》:“岸社多乔木,山城足迴楼。” 唐 白居易 《郡中》诗:“乡路音信断,山城日月迟。” 宋 欧阳修 《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诗之二:“山城岁暮惊时节,已作春风料峭寒。”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是一个美丽的山城。”

(2).指依山固守的营垒。《六韬·鸟云山兵》:“衢道通谷,絶以武车,高置旌旗,谨勑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

花木

指专供观赏者的花草树木

与共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分开

荣辱与共

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节物

(1).作为;行事。《吕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高诱 注:“节物,事也。行事甚高,细小之利不恃赖之也。”

(2).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晋 陆机 《拟明月何皎皎》诗:“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宋 苏舜钦 《秋夕怀南中故人》诗:“向夕依阑念昔游,萧条节物更他州。” 清 吴伟业 《矾清湖》诗:“生还爱节物,高会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诗:“节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应节的物品。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毬、竞渡、艾虎、云月之类。”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史二》:“中城兵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问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正在家中喫利市饭,忽见老门子 陆有恩 来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请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总是节物,不好特地来请得。今日来得极妙,且喫三盃。’”

强对

1.亦作"强对"。 2.劲敌;有力的对手。

芳菲

(1) 花草香美的样子

(2) 芳香的花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

索酒

词牌名。一百零四字,仄韵。 宋 曹勋 自度曲,自注为四时景物须酒之意,故名。

筠筒

亦作“ 筠筩 ”。1.竹筒。相传 楚 人祭 屈原 以竹筒贮米投江。 唐 沉亚之 《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舡示舍弟兼寄侯郎》诗:“蒲叶 吴 刀緑,筠筒 楚 粽香。” 清 朱研 《天香》词:“石火敲红,筠筩晕碧,金丝细细初捻。”

(2).指取鱼器。 宋 王安石 《伤杜醇》诗:“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魴鲤。”

先见

预见;事前显露发生或其性质

乡下人对于下雪似乎更有先见

藜杖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晋书·山涛传》:“ 魏帝 尝赐 景帝 春服,帝以赐 涛 ,又以母老,并赐藜杖一枚。”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藜杖西山且挟书,蹉跎光景徂。” 陈毅 《夏夜由王家坪归杨家岭》诗:“ 延水 波涛翻骇浪,一灯藜杖送人归。”

相寻

(1).相继;接连不断。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诗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北史·源贺传》:“ 陈 将 吴明彻 寇 淮 南, 歷阳 、 瓜步 相寻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辙相寻,曾不知戒,内阁耳目犹人有先机议处,以肃戎行者乎?”

(2).寻访;找寻。 唐 韦瓘 《周秦行纪》:“今夜风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寻,况又遇嘉宾,不可不成一会。” 宋 朱熹 《丽泽堂》诗:“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水浒传》第十九回:“到得那里,相寻着 吴用 、 刘唐 船隻,合做一处。”

归去

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寸心

(1) 微小的心意

略表寸心

(2) 心;心里

得失寸心知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