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浮波不殊野鹜,登陆复伴家鸡。
水暖春江知也,城堕吴地凄兮。
巨山已誇淹博,甫里诚善滑稽。
独立那须畏隼,九思漫拟集鹈。
诗词问答
问:《题沈周写生各种·其十五·鸭》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六言诗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六言诗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三
参考注释
不殊
(1).没有区别;一样。 汉 扬雄 《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唐 杜甫 《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人情物理,大抵不殊。”
(2).谓身首尚未分离。指 * 未死。《汉书·淮南王传》:“太子自刑,不殊。” 颜师古 注:“殊,絶也,虽自刑杀,而身首不絶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杨贞妇》:“ 静安 守节不嫁,权贵争求之,至截髮自剄,不殊。”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刘藻 ﹞因於三月癸酉中夜,挑灯默坐,驱侍者出,自剄不殊,宛转於牀榻间,七日乃死。”
(3).未绝。《新唐书·吴兢传》:“皇运不殊如带。”
野鹜
(1).野鸭。 清 彭孙遹 《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诗:“野鶩孤飞烟里没,江帆相背雨中开。”
(2).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 宋 苏轼 《跋<庾征西帖>》:“ 庾征西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叹其为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再生。”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3).喻非正式的匹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避女色而就孌童,捨家鸡而寻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只缘两小无猜,遂野鶩如家鸡之恋;为因一言有漏,致得 陇 兴望 蜀 之心。”
家鸡
亦作“ 家鷄 ”。 1.家中饲养的鸡。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尧民》:“大闻《南风》絃,同调《广陵散》。鹤鸣九天上,肯作家鸡伴。”
(2).喻指家传的书法技艺。 唐 柳宗元 《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诗:“书成欲寄 庾安西 ,纸背应劳手自题。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 元和 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宋去损 精八分书, 高云客 以为学从祖 比玉 。 宋 云:‘僕固不厌家鷄,然何至舍古抚今。’”
(3).借指自己诗文的技法和风格。 元 耶律楚材 《<赠高善长一百韵>序》:“﹝ 高善长 ﹞与 龙岗居士 善,尤长於诗,而酷爱余之拙语,盖自厌家鷄耳。”参见“ 家鸡野雉 ”。
(4).喻指妻。 宋 黄庭坚 《戏书少游壁》诗:“ 秦氏 乌生八九子,鸦乌之兄毕逋尾。忆炊门牡烹伏雌,未肯增巢令女栖。莫愁野雉疎家鸡,但愿主人印纍纍。” 任渊 史容 注:“恐以新间旧也。”
(5).喻指亲生子女。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谚语》:“南都閭巷中常谚:‘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家族》:“按二语谓亲生子及养子也。今 江 北语云:家鸡打得腾腾转,野鸡打得著天飞。”
(6).动物学术语。即鸡。因由其始祖原鸡长期驯养而成,故称。
春江
(1).春天的江。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灩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宋 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诗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富春江 的简称。
吴地
春秋 时 吴国 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 江苏 、 上海 大部和 安徽 、 浙江 、 江西 的一部分。亦指 东汉 时的 吴郡 (今 江苏省 )。《汉书·东方朔传》:“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 吴 地,将以辅治寡人。” 唐 郎士元 《赠韦司直》诗:“客来 吴 地星霜久,家在 平陵 音信疏。”
淹博
渊博;广博
学问淹博
甫里
古地名。即今 江苏 吴县 东南 甪直镇 。 唐 文学家 陆龟蒙 曾居此,自号 甫里先生 ,著有《甫里集》。镇旁有其墓。 宋 楼钥 《题陆放翁诗卷》:“茶灶笔牀怀 甫里 ,青鞋布袜想云门。”
诚善
诚实善良。《后汉书·冯衍传下》:“伤诚善之无辜兮,齎此恨而入冥。” 李贤 注:“子既早殀,未有邪僻,故云诚善。”
滑稽
(1) 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丑角的表演非常滑稽
(2) 流行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一种曲艺,与相声相近,生动有趣
独立
(1) 单独的站立
独立寒秋。——毛 * 《沁园春·长沙》
(2) 不依靠他人
独立生活
(3) 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政权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
少年独立(不依靠他人)国独立(自主)。——清·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文集》
(4) 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上一级单位,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单位
独立营(不隶属于团而直接隶属于师的营)
(5) 孤立无依
茕茕独立
九思
《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后泛指反复思考。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愿加九思,不远迷復焉。”《北齐书·王晞传》:“吾长夜九思,今便息意。” 元 董旭 《题长江伟观图》诗:“九思苦未得,物理谅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