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词典 >> 历史典故 >>刍荛之言_刍荛之言解释_刍荛之言来历出处_刍荛之言历史典故

刍荛之言

历史典故

刍荛之言怎么写好看:

刍荛之言历史词典解释

《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刍荛(音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刍荛之言”,即草野之人的言论,多用作谦词。亦省作“刍言”或“刍议”。

宋.李清照《上工部尚书》诗:“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偏正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山野老百姓的言论。也谦称己见。语本《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东周列国志》36回:“刍荛之言,圣人择焉。主公新立,正宜捐弃小忿,广纳告。”△多用于言论方面。也作“刍荛之见”。

词语分解:

  • 刍荛的解释 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大雅;板》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刘开《问说》详细解释.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 文王 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

历史典故推荐:三写成乌

源见“乌焉成马”。谓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清 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余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抵牾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见“三写易字”。清·黄宗羲《辨野史》:“去今五十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刍荛之言历史

0
纠错

精彩推荐:

评论

发表评论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历史典故 刍荛之言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