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明代李孙宸的《署中杂咏·其一》
全文:
自窃蓬瀛籍,长违丘壑年。
宦途虽险仄,冰署少攀缘。
紬书迎牖旭,载笔傍炉烟。
迂拙真可补,还谈碣石天。
参考注释
载笔
(1).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 郑玄 注:“笔,谓书具之属。” 孔颖达 疏:“史,谓国史,书録王事者。王若举动,史必书之;王若行往,则史载书具而从之也。”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宫闕,载笔陪旌棨。”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元韵》:“从知蒐猎关戎政,载笔还须付 马 枚 。”
(2).借指史官。《新唐书·褚遂良传》:“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宋 苏轼 《赐翰林学士中大夫兼侍读赵彦若辞免国史修撰不允诏》:“卿学世其家,宜居载笔之地;官宿其业,已奏杀青之书。” 章炳麟 《信史上》:“近古之载笔者,固未有若 迁 固 者矣。”
南 北朝 时,韵文称文,散文称笔。后以载笔指史传、制疏、表奏一类文字。《梁书·任昉传》:“ 昉 雅善属文,尤长载笔。” 明 徐贲 《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诗:“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刘师培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然艸野载笔,黑白混淆,优者足补史册之遗,下者转昧是非之实。”
炉烟
见“ 炉烟 ”。
亦作“ 炉烟 ”。1.熏炉或香炉中的烟。 南朝 梁简文帝 《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臺。”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炉烟暗递浩歌声。”
(2). 庐山 香炉峰 的云气。借指 香炉峰 。 宋 梅尧臣 《寄王江州》诗:“何尝闻堠火,唯是对炉烟。潮到 盆城 否?犹期信可传。”
(3).旧时宫殿前丹墀设焚香炉,后因以指代宫廷、朝官。 唐 无名氏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趋云陛以陈词,向炉烟而稽首。”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与君十五侍皇闈,晓拂炉烟上赤墀。” 唐 方干 《送杭州李员外》诗:“必恐驻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炉烟。”
(4).指炉火。 宋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一本作“ 罏 ”。
李孙宸名句,署中杂咏·其一名句
猜你喜欢:
- 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佚名《易传·象传上·履》
- 有理言自壮,负屈声必高。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
- 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
-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老子·道经·第七章》
- 诣畅春园问皇太后安乾隆〔清代〕
- 木兰花慢 和陈思济 洞霄诗集卷九刘元〔元代〕
- 调笑令·边草戴叔伦〔唐代〕
- 题钱维城四季山水花卉册·其四十一·寒林水阁乾隆〔清代〕
- 二十一日饯别周子林毛节靖诸贤良就和刘跃〔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