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清代乾隆的《湖北巡抚惠龄奏报生擒 * 首逆聂杰人诗以志事》
全文:
湖南叛逆苗,师征不得已。
地险逆苗众,耆定踰年俟。
调兵北近南,兵调营空里。
邪*教乘此衅,一二作乱起。
贼首聂杰人,聚匪谋不轨。
官军𠞰屡胜,守险学苗子。
向馀邪*教流,猖狂聚蜂蚁。
当阳竟戕官,督往亲𠞰洗。
先抚安荆州,民心胥定敉。
抚驻太和山,相机进无止。
今接飞章报,生擒渠魁矣。
赖征苗二督,由南助军至。
两路批险要,奋勇入临咫。
无不一当百,群贼逃披靡。
势知不可当,五人亲出跪。
问其起事由,则更他人委。
云惟张正谟,白莲教首是。
乘虚恣抢攘,图利兴奸鄙。
指日大军进,正犯授俘迩。
牢缚并送京,待至严刑理。
因思宿爱民,良心孰无彼。
何当有叛乱,虔刘致民累。
继念究予过,教化未臻美。
五字仍自责,为愧非为喜。
参考注释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相机
看情况,抓时机
相机而动
乾隆名句,湖北巡抚惠龄奏报生擒 * 首逆聂杰人诗以志事名句
猜你喜欢:
- 题老悟画卷四首裘万顷〔宋代〕
- 和韦兄春日南亭宴兄弟(兄在京)孙逖〔唐代〕
- 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佚名〔宋代〕
- 西峪乾隆〔清代〕
- 西海捕鱼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