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王洋的《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
全文: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兴亦知窥阃壘。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庚长吴人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发愤编摩贪寸晷。
索摘真能穷骨髓,持以告人遭诋毁。
方侯持心直如矢,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
时论古意自鞭棰,不觉此心思奋起。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
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谁云不传纸,革误锄疑云糠秕。
欲障东流归海水,识路直须行不已,靖节琴中有宫徵。
参考注释
方侯
古指邦国之君。亦借指地方长官。 汉 扬雄 《司空箴》:“纲以羣牧,缀以方侯。”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一表》:“古之方侯获其厚禄,养敢死之士,以备寇患。” 元 范梈 《赠方永叔往教重庆路》诗:“方侯天机深,大雅託遗音。”
大梁
(1) 架在山墙或屋架上最高的一根横梁,也叫正梁、脊檩
(2) 主要的任务或责任人
他在单位挑大梁
(3) 战国时 魏国都城,现 河南省 开封市
魏有隐士曰 侯赢…为 大梁夷门(东门)监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冠履
亦作“ 冠屨 ”。帽与鞋。头戴帽,脚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茅丝兮同综,冠屨兮失絇。”原注:“上下无别。” 宋 文天祥 《己卯岁除》诗:“冠屨失其位,侯王化畸贱。” 章炳麟 《国家论》:“ 汉 土学者视政府无足重轻,然犹云尊卑有分,冠履有辩,君臣有等。虽无用,而不可不立。”
结发
(1) 束发
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 指结为夫妻
而我在万里,结发不相见。——江淹《杂体·李都尉从军》
结发同枕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儒衣
(1).犹儒服。《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儒衣山鸟怪, 汉 节野童看。”
(2).指穿儒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3).借指儒生。 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槐市
汉 代 长安 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据《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塑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讲学碑》:“转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经槐市。” 唐 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诗:“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 宋 苏轼 《次韵徐积》:“但见中年隐槐市,岂知平日赋兰臺。”
发愤
(1) 决心努力
(2) 发泄愤怒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编摩
犹编集。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陆象山 云:‘……每与同官悉意论驳,朝廷清明,常得寝罢。编摩之事,稽考之勤,顾何足以当大官之膳,或庶几者,仅此可以偿万一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其编摩之勤,意度之新,诚为苦心。” 明 方孝孺 《祭王博士》:“新天子即位,召为博士,遂入辞垣,编摩先朝之实録。”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又以其暇编摩譔述,从事於其所谓声韵之学。”
寸晷
犹寸阴。晷,日影。借指小段时间。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寸晷惟寳,岂无璵璠。” 唐 贾岛 《答王参》诗:“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诗:“惜寸晷兮绎经书,每发问兮心开余。”
王洋名句,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名句
猜你喜欢:
-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佚名《易传·象传下·遯》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
-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 古风十三首·其五乾隆〔清代〕
- 题邹一桂联芳谱即用其韵·白荼蘼·其十一·紫踯躅乾隆〔清代〕
- 次何都宪村居秋兴八首·其四江源〔明代〕
- 和答刘習之见赠王文孙〔宋代〕
- 大慈交师演古轩文同〔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