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李好古的《贺新郎》
全文:
人物风流远。
忆当年、江东跌宕,知音南阮。
惯倚胡床闲寄傲,妥腹难凭琴桉。
妙制拥、银蟾光满。
千古不传谁好事,忽茂陵、金碗人间见。
轻擘动,思无限。
长安钗鬓春横乱。
仿规模、红条带拨,媚深情浅。
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
使得似、支郎萧散。
听到三闾沈绝处,惨悲风、摇落寒江岸。
不肠断,也肠断。
参考注释
使得
(1) 能用;可以
这个汽筒使得使不得
(2) 行得通;可行
这个主意倒使得
(3) 某事物引起一定的结果
试图使得每个人对此事清楚了解
支郎
(1).称 汉 末、 三国 时僧人 支谦 。 月支国 人,于 东汉 末迁居 吴 地,从 吴 孙权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到 孙亮 建兴 二年(公元253年),译出《大明度无极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除博通梵籍外,于世间技艺亦多所精究,时人谚曰:“ 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参阅 隋 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魏吴录》、 宋 道诚 《释氏要览·称谓》。
(2).指 晋 代高僧 支遁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其时 雪浪 洪恩 本讲经法司,而风流文藻,辨博自喜,有 支郎 畜马剪隺之风。”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七:“ 支郎 偏爱马,处士独怜鹤。”参见“ 支公 ”。
(3).泛称僧人。 唐 郑谷 《重访黄神谷策禅者》诗:“初尘芝阁辞禪阁,却访 支郎 是老郎。”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悵问 支郎 。”
萧散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李好古名句,贺新郎名句
猜你喜欢:
-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戴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洪应明《菜根谭·概论》
- 双清亭郭印〔宋代〕
- 燕子刘子翚〔宋代〕
- 河南巡抚陈辉祖奏报通省雨水沾足诗以志慰乾隆〔清代〕
- 闲居杂言集陶三十首并序·其二十江源〔明代〕
- 同周湛二上人游西湖之北山天竺晚归得十绝释绍嵩〔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