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姜特立的《司马倅解组送行》
全文:
双溪梅水飞洪澜,风制五两争樯竿。
有美人兮彼何官,东阳别驾司马孙。
两摄郡绂私不干,二年解组知岁寒。
五规三戒投天关,经筵赐读帝意欢。
此行定合陪清班,发扬祖德仍追攀。
劝君一杯勿留残,转首咫尺过前滩。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双溪
(1).水名。在 浙江 。附近风景幽美。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径出 梅花桥 , 双溪 纳归潮。” 王琦 注引 薛方山 《浙江通志》:“ 双溪 在 金华县 南,一曰 东港 ,一曰 南港 。 东港 之源出 东阳 之 大盆山 ,过 义乌 ,合众流西行入县境,又合 杭慈溪 、 白溪 、 东溪 、 西溪 、 坦溪 、 玉泉溪 、 赤松溪 之水,经 马铺岭 石碕巖 ,下与 南港 会。 南港 之源出 縉云 之 黄碧山 ,过 永康 武义 入县境,又合 松溪 、 梅溪 之水,经 屏山 西北行,与 东港 会於城下,故曰 双溪 。” 宋 李清照 《武陵春》词:“闻説 双溪 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 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清 吴伟业 《题画》诗之二:“不知尺许苍茫里,谁是 双溪 第一峯。”
(2).指 苕 霅 二溪。在 浙江 。 宋 苏轼 《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词:“双溪丹,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緑衣偷结。”
洪澜
巨浪。 晋 郭璞 《江赋》:“ 阳侯 砐硪以岸起,洪澜涴演而云迴。”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但掇其清词丽句,録在西斋;莫穷其巨派洪澜,任归东海。” 明 袁宏道 《<八识略说>叙》:“是故非耆德大宿,登相家之閫閾,鲜有能涉性海之洪澜,躋智岳于层颠者也。”
风制
犹风致,风采。《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魏书·咸阳王翼传》:“ 翼 容貌魁壮,风制可观。 衍 甚重之,封为 咸阳王 。”
風製:法度,纲纪。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虏将军丹阳尹章》:“还迷懅悚,风製罔树。”
五两
(1).谓两只配成一双。《诗·齐风·南山》:“葛屨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 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 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乃与冠緌必双,男女有匹之义合。”
(2).犹言五匹。《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礼记·杂记下》:“纳币一束,束五两。” 郑玄 注:“纳币谓昏礼纳徵也。十个为束,贵成数。两两者合其卷,是谓五两……今谓之匹。”
(3).五兵技巧。《吕氏春秋·简选》:“ 晋文公 造五两之士五乘,鋭卒千人。” 高诱 注:“两,技也,五技之人。” 陈奇猷 校释引 金其源 曰:“五两即五技,亦即五兵。士谓勇士。五两之士,谓能用五兵技巧之勇士也。”
(4).代称能用五兵技巧的勇士。 章炳麟 《封建考》:“夫 晋 之五两, 吴 之多力、利趾, 越 之习流, 魏 之武卒, 秦 之鋭士,虽出征调,犹选练中程。”
(5).亦作“ 五緉 ”。古代的测风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籍以观测风向、风力。《文选·郭璞<江赋>》:“覘五两之动静。” 李善 注:“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取羽繫其巔,立军营中。’ 许慎 《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 楚 人谓之五两也。’” 唐 独孤及 《下弋阳江舟中代书寄斐侍御》诗:“东风满帆来,五两如弓弦。” 宋 贺铸 《木兰花》词:“朝来著眼沙头认,五两竿摇风色顺。”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虏循》:“被他火箭飞来紧。我船五緉见火就着。”
樯竿
船桅杆。 唐 刘禹锡 《淮阴行》:“好日起檣竿,乌飞惊五两。”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倒檣竿,立艣牀。盖上峡惟用艣及百丈,不復张帆矣。”
姜特立名句,司马倅解组送行名句
猜你喜欢:
- 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墨子《墨子·01章 亲士》
-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房玄龄《晋书·列传·第八章》
-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非说所说》
-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佚名《增广贤文·上集》
-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陈继儒《小窗幽记·集灵篇》
- 梓潼望长卿山至巴西复怀谯秀李商隐〔唐代〕
- 云锦阁喻良能〔宋代〕
- 僦舍西斋小圃竹树森植秋日摇落对之翛然因作宋祁〔宋代〕
- 南柯子/南歌子佚名〔宋代〕
- 吴门狱中怀北山旧隐·其一释道潜〔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