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唐代李嘉祐的《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
全文:
文若为全德,留侯是重名。
论*公长不宰,因病得无生。
大梦依禅定,高坟共化城。
自应怜寂灭,人世但伤情。
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蜀侯供庙略,汉主缺台司。
车马行仍止,笳箫咽又悲。
今年杜陵陌,殄瘁百花迟。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大梦
(1).古人用以喻人生。《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唐 李白 《与元丹邱方城寺谈玄作》诗:“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宋 苏轼 《李宪仲哀词》诗:“大梦行当觉,百年特未满。遑哀已逝人,长眠寄孤馆。” 明 陈所闻 《端正好·赠罗江城》套曲:“不放緑樽空,不厌青山眺,任疎狂白髮萧骚,好将大梦闲中觉,倚杖掀髯笑。”
(2).古大泽名,即 云梦泽 。《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南方曰 大梦 ,曰 浩泽 。” 高诱 注:“梦, 云梦 也;浩亦大也。”
禅定
(1).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坛经·坐禅品》:“何名禪定?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外禪内定为禪定。”《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已,则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实智。是谓初解脱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禪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2).谓坐禅习定。 唐 贾岛 《赠无怀禅师》诗:“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 唐 戴叔伦 《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禪定人。” 元 马致远 《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鐘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禪定?”
化城
(1).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众生畏难,先说小乘涅槃,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见《法华经·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谢灵运 《缘觉声闻合赞》:“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寳。诱以涅槃,救尔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龚自珍 《支*那古德遗书序》:“导之也有师,扶持之也有相,尚犹虑夫涉之也有浅深,閲之也有久暂,则有诸境以为之策,有化城以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缘以为之归墟。”
(2).指幻境。 元 张仲深 《送全上人》诗:“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结跏趺面墙坐。”
(3).指佛寺。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唐 刘禹锡 《贾客词》:“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贤隐寺次刘朝信》诗:“化城依宿处,自学此身閒。”
(4).指海市蜃楼。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岊起,须臾粉堞青甃,弥亘数里,楼臺轇葛,殊木异葩,数息中,雾气散漫,不復见矣,谓之化城。”
(5).古寺名。废址在今 安徽 当涂 。 唐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内 向化桥 西 礼贤坊 , 吴大帝 时建,基址最广。”
李嘉祐名句,故燕国相公挽歌二首名句
猜你喜欢:
-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墨子《墨子·04章 法仪》
-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
-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荀子《荀子·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