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毛滂的《隋堤采蕈》
全文:
老夫少时性豪侈,颇复慨想诸公子。
家徒四壁不自怜,客来笑呼客且止。
牧羊幸得时击鲜,种秫足救瓶罍耻。
萍虀豆粥何足数,红粱雀黍屡登匕。
老来百呼无一诺,空瓢但酌三江水。
侍祠何功费太他,月赐万钱良过矣。
秋采菊英春采荠,岁月无忧三百指。
西湖两年相慰藉,东风为长莼丝紫。
年来吏满官有程,退无可耕那得已。
晓猿夜鹤谢游从,笔床茶灶供行李。
异时浮家淮海上,鱼暇舟量贱无比。
白鱼截玉数尺长,本不论钱数鲂鲤。
只今寸鳞乃许价,无鱼自应相贵尔,谓当此行且空饭,弹铗而歌绕淮市。
谁知一饱不足虑,造物尚得相料理。
榆堤雨润风力和,老杨出菌雏骈觜。
轮囷长芽长云叶,磊落小丛攒玉蕊。
呼儿采掇归自烹,不遣辛酸乱清美。
五芝风味均茵凭,八珍品自当奴婢。
不贪俎豆逐驽马,肯同腥羶怒蝼蚁。
君看五鼎或杀身,未如老杨饥足恃。
后逢枯朽慎重勿薪,太和蒸之有如此。
参考注释
枯朽
枯萎朽烂
慎重
谨慎持重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延期开会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红楼梦》第三回
太和
见“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 唐 元稹 《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
(2).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 唐 刘长卿 《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 宋 司马光 《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 宋 陆游 《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3).谓太平。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 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恽敬 《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
(5). 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 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
(6).雅乐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毛滂名句,隋堤采蕈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