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
出自宋代戴栩的《上丞相寿》
全文:
后汉今周喜再昌,无人金阙议边兵。
二仪清浊还高下,万国笙歌醉太平。
参考注释
二仪
(1).指天地。 三国 魏 曹植 《惟汉行》:“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周书·武帝纪上》:“二仪创闢,玄象著明。”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境闲百虑空,意愜二仪广。”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二仪之英,五材之精,在地为石,在天为星。”
(2).指日、月。 南朝 陈 沉炯 《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仪运而出没,五纬随而起伏。”
清浊
(1).清水与浊水。《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2).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3).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4).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高下
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万国
万邦;天下;各国。《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寧。”《史记·东越列传》:“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 唐 杜甫 《垂老别》诗:“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日月重悬万国朝,雷雨赦过羣方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一人之詔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国际资本家万矢一的地倾向着我们这个还在资本制度以前的 中国 ,把我们 中国 已经作为了万国的商场,彼此在这儿互相争逐了。”
笙歌
(1)
(2) 和笙之歌
(3) 泛指奏乐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
醉太平
(1).词牌名。又名《凌波曲》、《醉思凡》、《四字令》等。双调三十八字,平韵。又一体,四十五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圴有。《太和正音谱》、《中原音韵》属正宫,《太平乐府》属南吕宫。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南曲亦名《升平乐》,用作过曲。北曲可用作小令,亦可用于套曲内。
(3).花名。 宋 宋祁 《益部方物略记·瑞圣花》:“出 青城 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九閲月未萎也。 蜀 人号丰瑞花……浅红者为醉太平。”
戴栩名句,上丞相寿名句
猜你喜欢:
- 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韩非及后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洪应明《菜根谭·概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李白〔唐代〕
-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一作钱起诗)王维〔唐代〕
- 声声慢(饮时贵家,即席三姬求词)吴文英〔宋代〕
- 芦花李孙宸〔明代〕
- 送黄恒脩还乡祭扫五首·其二李时勉〔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