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阁体,是好还是坏?
书法家 2016-02-07 10:49:55
标签:馆阁体
关于馆阁体,历来颇有争议:支持者认为其书有相当可观之处,反对者以为馆阁邯郸学步,禁锢书法创新莫此为甚。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尤重字迹,在朝廷的推动下,明清初期都曾流行馆阁体(明人称台阁体,清人称馆阁体)。两朝初期都曾对士林进行过大清洗,禁锢了文人的思想,迫使人们保守谨慎亦步亦趋,紧跟朝廷的风向而行,不敢妄越雷池一步。这也使得艺术家们普遍只能表现作品上的“好”,而无法达到“妙”的高度。直至明朝中期,文徵明的艺术达到了“好”的巅峰,他将书法的精微一路写到了极致,如果能够在思想上再有突破,成就应该不止于此。对于馆阁,后人反思之余,却是有些矫枉过正,陷入了全盘否定的一元性论调。
诚然,过度地追求法度上的精细严谨束缚了书法创作的自由度,扼杀了艺术的丰富性。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何尝不是书法史上“尚法”传统精神的一次复兴?馆阁体崇尚法度,用笔与结体严谨细致,丝丝入扣精致耐观,也成就了一些书法家,“三宋二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沈度像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沈度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另有“三宋”,宋克、宋遂和宋广,亦善台阁书,五人合称为“三宋二沈”。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沈度的手笔,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不详书法,可方便查询。
0
纠错
猜你喜欢:
-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古人训“当”为“底”,因为陶瓦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
-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
-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
- 印章自秦汉以还,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秦汉除官印外,多刻姓名、字号,也有少量吉语,至宋元,闲章始盛。明清以后,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其文字上、艺术
-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
- 篆刻精品宝玺印存《雍正宝薮》完整版,现存巴黎,法国吉美博物馆。封面 左上:雍正御制之宝
- 书法讲究运笔,运笔重在用锋,怎样用锋呢?下面有分教!一、要学会中锋用笔。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
- 一、临帖临什么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我们入门学
- 笔画起笔规律分析收笔规律分析
- 行书虽难,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只要能够在创作中熟练地掌握这些规律,那么我们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行书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