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作者:苏轼 书体:行书 2017-02-21 16:06:00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苏轼书法,可方便查询。
苏轼书法欣赏:
- 苏轼行书《王晋卿帖》
- 苏轼行书《石恪画维摩赞》
- 苏轼行书《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 苏轼行书《次韵前篇》
- 苏轼《人来得书帖》
- 苏轼《治平帖》
- 苏轼小楷《金刚经》
- 苏轼行书《新岁展庆帖》
- 苏轼《归安丘园帖》
- 苏轼行楷《祭黄几道文卷》
猜你喜欢:
- 林逋《三君帖》册 纸本行书 31.5×38.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逋奉簡三君。數日前曾勞下訪。屬以多故。
- 范百禄《致完夫吏部侍郎尺牍》纸本行书 26.5×36.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百祿啟。蚤承使節之還。傾抃亡已。往
- 赵佶《笋石诗帖》纸本 34.8×1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笋石:穹崇固不欹,出檐囗囗拟高晕。几囗 * 台外,曾碍行云左右
- 王洙《范仲淹神道碑》,又称“褒贤碑”。欧阳修撰文,碑额由宋仁宗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文由王洙书丹,此碑碑额、碑身为一块石料所制,通体高
- 王安中《跋唐人诰命残卷》,高27.2cm。南京博物院藏。
- 【释文】之仪再拜启:自汴堤瞻近,遽复累年。一曾于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
- 宋代苏轼行书《满庭芳词》纸本,词一首。凡10行,计96字。苏东坡书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此词原题广“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
- 陆游《致原伯知府判院》(又名《秋清帖》) 纸本行书 33.2×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游惶恐再拜,上启原
- 《司马温公神道碑》,是苏轼五十三岁所作。李苦禅大师跋以评之“苏楷书当以此帖为第一。”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
- 宋 米友仁跋《颜真卿竹山堂连句》,行书,墨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释文:右颜真卿书竹山书堂诗真迹,米友仁鉴定恭跋。